天舟九号天宫送货西安智造46台发动机助力太空快递精准送达

  行业动态     |      2025-07-22 07:43

  7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

天舟九号天宫送货西安智造46台发动机助力太空快递精准送达(图1)

  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本报讯 (记者 关颖) 2025年7月15日5时34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烈焰腾空,成功将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向着中国空间站进发。此次发射中,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46台发动机全程护航,以稳定可靠的动力输出,确保这趟 “太空快递” 精准送达。

  护送天舟九号“货郎”的澎湃动力,源于六院打造的可靠“心脏”。长征七号火箭装备的10台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包括6台120吨级与4台18吨级推力发动机,在发射过程中接续轰鸣、稳定输出,将磅礴推力精准转化为火箭的冲天能量。与此同时,六院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量身定制的空间推进系统同样不可或缺,36台高精度姿轨控发动机为飞船在轨姿态调整、轨道控制及最终与空间站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提供毫厘不差的动力保障。

  在研制过程中,六院团队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打造了智能化全流程生产体系,提升了发动机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物流系统实现零部件精准、高效配送,缩短生产周期;精密装配工具及光学测量系统协同作用,确保装配过程的精准调控,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为工艺优化和质量追溯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推进系统仍继续采用单层4贮箱布局,匹配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中国速度”。六院研发团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货舱结构进行了深度优化,显著提升了密封舱空间利用率与整体刚性,保障了为航天员运送更充足、更多样化的物资。

  为确保任务成功,研制团队加强各项测试数据的判读,除与合格判据对比,还与各阶段测试数据及历次飞行数据进行比对,并采取联合判读方式,确保任何细微异常无所遁形,为每一次动力输出“零失误”构筑起智能化的坚固防线。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及任务执行,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运营能力达到新阶段。

  本报讯 (记者 关颖)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为天舟九号研制的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以及为中继卫星系统研制的全部有效载荷,保障了此次任务顺利完成。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后,由西安分院研制的相控阵中继终端在星箭分离前便开机工作。它可以自主捕获并跟踪中继卫星,与其实现“太空握手”,搭建起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通信“高速公路”,让地面可以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实时保持测控通信链路畅通,确保送货全程安全。

  为了让中继终端更加实用易用,西安分院团队采用了相控阵天线。它可以实现大区域的测控覆盖,对关键事件全程跟踪测控,及时监测处理在轨异常。相控阵天线采用电性能扫描方式,完美克服了机械天线转动的薄弱环节,让扫描速度大幅提高,响应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产品可靠性也有效提升。

  天线网络是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中连接应答机和天线的关键产品,虽然是飞船上的一个小型信号转发器,却承担着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天线信号“传输枢纽”的作用。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接收到地面的通信信号或测控指令信号时,天线网络会智能地将其分类并分通道传输到应答机,反之,也会把来自应答机不同通道的各类BG大游娱乐平台信号汇总后送往对地天线,通过天线发出后送达地面。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执行交会对接等在轨任务需要确保各项操作指令实时准确,“信号枢纽”的高可靠性成为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从天舟一号到天舟九号,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以及为中继卫星系统研制的全部有效载荷始终陪伴左右,助力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走得更稳更远。

  本报讯 (记者 关颖) 北京时间7月15日5时34分,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船箭成功分离,天舟九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多个“快递”随天舟奔赴天宫。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7月15日8时5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九号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后续,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天舟九号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

  此次天舟九号飞船上行物资重量约为6.5吨,包括航天员系统乘员物资、空间站系统平台物资以及空间应用系统、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实验样品和设备设施等。天舟“快递”中还包含2套新一代飞天舱外服、1套助力航天员对抗微重力环境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除此之外,天舟九号飞船搭载了单件近200公斤的大型生物培养装置,创货运飞船单件货物尺寸和重量纪录。本次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航天食品品种,新增菜肴类航天食品近30种,使得航天食品的总数达到了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也由7天延长到了10天。

  在此次任务中,四院为“天舟”飞船提供了舱体密封件以及为密封舱内的测温及测力元件提供了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力传感器;为长征七号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提供了关键构件C/C密封环;飞船还搭载了由四院研制的吸附药盘及“太空卫生间”组件等,全方位为空间站和航天员提供细心呵护。

  为保障空间站长期稳定运行,天舟货运飞船首次建立应急保障体系,一艘执行任务,一艘在北京待命。航天科技集团张振华介绍,天舟十号飞船已在北京完成总装测试,可随时应对突发需求,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个月内,形成覆盖全任务的“双保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