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委政法委通过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倡导“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的社会共识,确保人民群众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最多跑一地”。在此过程中,广东省通过科技赋能、风险预警、服务延伸的“三位一体”模式,建立矛盾风险可视化、精准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今年5月,广东在全省部署“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更好支撑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及决策预警等方面的工作,提升矛盾预防化解的法治化、信息化水平,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目前已在省级集中部署,并依据“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模式,科学设定流程、环节及岗位职责,旨在服务全省各级综治中心的实体业务,实现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区、1612个镇街四级综治中心的同步应用。
“粤平安”系统按登记受理、先行调解、风险研判、分类流转和跟踪督办、案结事了的“4+2”广东模式流程处理矛盾纠纷,通过数据全量汇聚和标准流程处置,实现矛盾风险“看得见、判得准、管得住”。
面对基层治理中矛盾多元、诉求升级的挑战,杭州天阙科技有限公司以多元共治聚合力、数字智能提效能,推动综治中心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反应”,从服务入口、化解中台和治理后台三个维度打造新时代“一站式”综治中心。
在服务入口方面,应更注重智能导诊,让群众“进门即暖”。空间上,考虑拆除隔栏打造商超式服务岛,如某市将综治中心嵌入社区商场,设儿童角、茶饮台,群众满意度提升40%。此外,开发“矛盾分诊系统”,智能识别纠纷类型并匹配调解组织;推行“一案一码”,群众扫码可查进度,减少重复跑腿,让等待看得见、有预期。
在化解中台层面,强调多元协作,让矛盾“终结在中心”。可通过构建解纷“生态圈”纵向建立“村社初调—镇街精调—县区终调”的三级过滤机制,横向联动法院速裁庭、工会调解队、行政执法部门等,形成“行政调解+商事仲裁+司法确认”闭环。数字赋能方面,通过“类案计算器”自动推送相似方案,缩短疑难纠纷调解时长;开通“线上调解舱”,实现异地当事人线上签署司法确认书,跨省纠纷可就地化解。
治理后台聚焦智慧预警,让风险“止于未发”。相关程序通过汇聚12345热线、网格事件等多类数据,通过政法大模型生成“区域矛盾热力图”,做到准确研判、分级响应、提前干预。系统可自动标记超期事项并发起督办,确保“事事有回响、件件可溯源”。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聚焦老年群众认证不便、多头认证等问题,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数据壁垒,在全国首创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实现从“群众自证”到“数据佐证”的转变。
“无感互认”平台统一归集旅游出行、宾馆住宿、保险投保、养老入住、就医结算、公交乘车和银发就业等多领域的4449万条数据,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并精准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以及43项强认证数据、7项弱认证数据。平台通过对行为数据的“量化组合式”比对,精准洞察待遇领取人员生活状态,综合分析确认领取资格,同时结合人工核查,确保认定精准无误。教育、农业农村等10部门依托该平台,以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结果为核心,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了22个待遇领取事项互认复用。
这一创新举措推动认证方式实现从“坐门等人”的被动模式,到“数据跑路”“上门跑腿”的跨越式升级,破解过去认证3分钟、跑腿“好多天”的困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免申即享”的便捷服务。
“无感互认”不仅极大减轻了基层干部工作负担,同时筑牢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安全防线,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注入智慧力量。
山东省威海市紧扣“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总目标,从做实做优网格这一最小治理单元切入,全面推行网格管理“五色工作法”,将网格服务管理对象按风险等级划分为“红橙黄蓝绿”五色,依托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控、精准施策,形成“平台支撑、数据赋能、五色助力、网格兜底”的治理模式。
创建五色分级标准,为精细化治理赋能。出台工作指导规范,分类制定服务管控措施,明确巡查频次、力量配备等标准。机制运行以来,网格员精准走访56.5万余次,高效处置安全隐患31.5万件、矛盾纠纷29.5万件。
建强数治保障体系,夯实信息化支撑。升级网格信息平台和手持终端App,增设“五色管理”模块,实现数据分色展示、智能分析;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确保入库数据全部赋色;整合汇聚公安、民政等信息以及6.3万余条重点场所数据,构建全域“五色”数据底库。
深化服务管理应用,提升实战化效能。通过建立颜色等级升降标准,视情对服务管理对象进行降级或提级管理,调整对重点群体、重点部位的管控或关注力度,以及网格事件的联动力量,有效推动全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连年下降。
近年来,高校在治安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出现新情况新趋势,面临新变化新挑战,预防治理工作亟待加强。作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现有大中专院校28所,在校学生近60万人。对此,兰州市聚焦“校园内部处置难、负面影响消除难、治理经验延伸难”等堵点,定制开发“民情地图·小兰善治”校园版平台。
该平台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在保留高校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基层治理理念、机制、措施融入高校,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细化网格体系划分,闭环处置各类纠纷,快速联通情报信息,灵敏预警涉校风险。
通过信息化手段,平台织密高校网格化管理“一张网”,搭建高校纠纷化解“一座桥”,打通校地信息共享“一条线”,构筑校警联动共治“一面墙”。凭借对高校网格管理的多维度支撑、校园纠纷隐患的闭环式管理、校地联动响应的全方位保障以及侵校风险隐患的智能化预警,有效破解了高校与属地网络不联动、系统不连通、数据不融合、共享难实现等问题,推动形成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问题联治、安全稳定联创的校地联动工作格局,创新打造了新时代校地联动“枫桥经验”。
北京市石景山区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平安石景山体系机制,打造“石景山区云上综治数智平台”。该平台是全国首个集成“在线律师+AI调解”功能的智能治理系统,创新形成“基层调解员现场调解+专业律师线上指导+智能系统辅助”的协同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全量归集、解纷资源全域统筹、异常事件及时感知,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基层吸附能力、就地化解能力、预警预判能力,有效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高地。
“石景山区云上综治数智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矛盾纠纷全量归集、智能分析、有效化解、分级预警与闭环管理,目前已在区综治中心、区法院、区政务服务大厅以及9个街道、155个社区等场所部署智慧终端设备。
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平台通过内嵌“万法”AI大模型,提供调解策略生成、相似案例比对、法律法规调用等功能,同时集成7×24小时平均6秒响应的在线律师视频服务,通过“AI+律师”丰富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手段,并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助力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安防控。
作为小兴安岭腹地的资源转型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直面人口外流、产业升级与治理效能不足的挑战。伊春市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破局,将综治中心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建成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标准化综治中心,配齐配强专职、专业、兼职网格员队伍。
伊春推动多元共治,组织职能部门力量下沉网格,建立“网格化+消防”“网格化+解纷”等联动机制,通过“伊网通”微信小程序动员群众参与,提升治理合力。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治理层级,横向联通市、县、乡三级职能部门,高效处理群众诉求超17万件,办结率达97.5%,处置时效提升60%,并依托动态数据库,实现治理态势清晰可控。
基于实践,伊春形成了林都特色的“红松531”社会治理模式:以“五治融合”汇聚力量,涵盖党委领治、政府主治、部门齐治、社会协治、群众自治;以“三端协同”打造平台,包括统筹协调端、基层工作端、群众服务端;以一个覆盖核心要素的综治基础数据库为底座。该模式坚守党建扎根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数智赋能轻量化方案的核心,将社区网格“小安”汇聚成城市“大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示范城市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创新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信息化平台,构建起“1+4+N”立体化诉求服务矩阵,实现民意诉求“一门进、一网办、一站结”。
该平台重点聚焦信息全渠道归集、事件全流程闭环、业务全领域融合,并在全市综治中心统一建设1个群众诉求云平台;推动县、镇、村、网格4级综治信息平台实战应用落地见效;在县级综治中心,推动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N”个职能部门常态化入驻或轮驻集中办公。
依托“云平台”和线下窗口,建立“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流转、部门协同办理、结果统一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汇聚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信息深度挖掘研判,通过数据模型构建智能分拨规则,实现事件自动精准推送。同时,以智能化工单管理为核心,重塑“一网通办”线上线下协同处置流程,构建矛盾纠纷处置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测闭环,借助流程引擎实时监控事件状态,推行“一事一码”“一案一码”,群众扫码可查进展,经办扫码能跟进度,保障过程透明、数据精准。
平台运行以来,已摸排矛盾纠纷4.6万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率达98.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超99%,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落实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开发“海晏在线——宁波市综治平台”。该平台依托自研的大数据底座和算法模型,通过信息化统一平台、大数据动态监测及全流程协同机制,实现风险隐患早预警、早处置,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向智能化跃升。
平台核心涵盖“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两大场景。其中,“矛盾纠纷调处”场景通过建立矛盾纠纷“数据池”、绘制“路线图”、打造“预警器”,推动实现群众诉求在线登记受理、先行调解、分类流转、案结事了等“一站式”全程处理。“社会治安防控”场景构建“精准惩、重点防、动态管、智慧控、长效建”为一体的防控体系,推动对重点案事件、部位、人员的防范管控与协同处置。此外,平台探索运用大模型、大数据技术,将人工智能与基层治理结合,原创开发“矛调素问”“综治超搜”等工具,为重大风险动态研判、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撑。
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10个区(县、市)、2个开发区,157个乡镇(街道)。今年以来,平台流转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7.9万件、化解率99.6%,治安隐患事件4.1万件、处置率99.7%,96.7%的矛盾风险化解在街镇及以下。
为破解婚姻家庭等隐性矛盾纠纷排查难题,湖北省宜昌市委政法委以信息化为核心手段,依托现有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治理优势,创新构建家庭风险摸排系统,将风险防范重心下移到家庭单元。
在严格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的摸排方式科学评估每个家庭的风险等级,打造风险“摸排—评估—化解”的全周期全链条防控模式,探索出具有宜昌特色的化解家庭矛盾纠纷、推动平安建设的新思路。
该系统依托现有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城市大脑等多个数据来源渠道,整合汇聚人口基础数据、风险标签及动态排查信息,形成“一户一档”家庭风险档案,并通过数据接口对接公安、民政等部门业务系统,动态标记风险标签,结合网格员及村、社区日常线下摸排数据,实现风险因子的动态、全量归集。同时,基于AI算法风险感知模型,自动对家庭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评分,推送至网格员及相关部门进行回访关注、跟踪化解,针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防止风险传导升级,从源头筑牢社会平安基石。
近年来,广东省委政法委通过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倡导“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的社会共识,确保人民群众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最多跑一地”。在此过程中,广东省通过科技赋能、风险预警、服务延伸的“三位一体”模式,建立矛盾风险可视化、精准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今年5月,广东在全省部署“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更好支撑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及决策预警等方面的工作,提升矛盾预防化解的法治化、信息化水平,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目前已在省级集中部署,并依据“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模式,科学设定流程、环节及岗位职责,旨在服务全省各级综治中心的实体业务,实现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区、1612个镇街四级综治中心的同步应用。
“粤平安”系统按登记受理、先行调解、风险研判、分类流转和跟踪督办、案结事了的“4+2”广东模式流程处理矛盾纠纷,通过数据全量汇聚和标准流程处置,实现矛盾风险“看得见、判得准、管得住”。
面对基层治理中矛盾多元、诉求升级的挑战,杭州天阙科技有限公司以多元共治聚合力、数字智能提效能,推动综治中心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反应”,从服务入口、化解中台和治理后台三个维度打造新时代“一站式”综治中心。
在服务入口方面,应更注重智能导诊,让群众“进门即暖”。空间上,考虑拆除隔栏打造商超式服务岛,如某市将综治中心嵌入社区商场,设儿童角、茶饮台,群众满意度提升40%。此外,开发“矛盾分诊系统”,智能识别纠纷类型并匹配调解组织;推行“一案一码”,群众扫码可查进度,减少重复跑腿,让等待看得见、有预期。
在化解中台层面,强调多元协作,让矛盾“终结在中心”。可通过构建解纷“生态圈”纵向建立“村社初调—镇街精调—县区终调”的三级过滤机制,横向联动法院速裁庭、工会调解队、行政执法部门等,形成“行政调解+商事仲裁+司法确认”闭环。数字赋能方面,通过“类案计算器”自动推送相似方案,缩短疑难纠纷调解时长;开通“线上调解舱”,实现异地当事人线上签署司法确认书,跨省纠纷可就地化解。
治理后台聚焦智慧预警,让风险“止于未发”。相关程序通过汇聚12345热线、网格事件等多类数据,通过政法大模型生成“区域矛盾热力图”,做到准确研判、分级响应、提前干预。系统可自动标记超期事项并发起督办,确保“事事有回响、件件可溯源”。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聚焦老年群众认证不便、多头认证等问题,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打破数据壁垒,在全国首创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实现从“群众自证”到“数据佐证”的转变。
“无感互认”平台统一归集旅游出行、宾馆住宿、保险投保、养老入住、就医结算、公交乘车和银发就业等多领域的4449万条数据,确定50个数据来源渠道,并精准设定45项正向数据、5项反向数据,以及43项强认证数据、7项弱认证数据。平台通过对行为数据的“量化组合式”比对,精准洞察待遇领取人员生活状态,综合分析确认领取资格,同时结合人工核查,确保认定精准无误。教育、农业农村等10部门依托该平台,以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结果为核心,通过数据共享、精准供给、定向推送、智能处置的方式,实现了22个待遇领取事项互认复用。
这一创新举措推动认证方式实现从“坐门等人”的被动模式,到“数据跑路”“上门跑腿”的跨越式升级,破解过去认证3分钟、跑腿“好多天”的困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免申即享”的便捷服务。
“无感互认”不仅极大减轻了基层干部工作负担,同时筑牢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安全防线,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注入智慧力量。
山东省威海市紧扣“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总目标,从做实做优网格这一最小治理单元切入,全面推行网格管理“五色工作法”,将网格服务管理对象按风险等级划分为“红橙黄蓝绿”五色,依托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控、精准施策,形成“平台支撑、数据赋能、五色助力、网格兜底”的治理模式。
创建五色分级标准,为精细化治理赋能。出台工作指导规范,分类制定服务管控措施,明确巡查频次、力量配备等标准。机制运行以来,网格员精准走访56.5万余次,高效处置安全隐患31.5万件、矛盾纠纷29.5万件。
建强数治保障体系,夯实信息化支撑。升级网格信息平台和手持终端App,增设“五色管理”模块,实现数据分色展示、智能分析;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确保入库数据全部赋色;整合汇聚公安、民政等信息以及6.3万余条重点场所数据,构建全域“五色”数据底库。
深化服务管理应用,提升实战化效能。通过建立颜色等级升降标准,视情对服务管理对象进行降级或提级管理,调整对重点群体、重点部位的管控或关注力度,以及网格事件的联动力量,有效推动全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连年下降。
近年来,高校在治安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出现新情况新趋势,面临新变化新挑战,预防治理工作亟待加强。作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现有大中专院校28所,在校学生近60万人。对此,兰州市聚焦“校园内部处置难、负面影响消除难、治理经验延伸难”等堵点,定制开发“民情地图·小兰善治”校园版平台。
该平台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在保留高校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基层治理理念、机制、措施融入高校,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细化网格体系划分,闭环处置各类纠纷,快速联通情报信息,灵敏预警涉校风险。
通过信息化手段,平台织密高校网格化管理“一张网”,搭建高校纠纷化解“一座桥”,打通校地信息共享“一条线”,构筑校警联动共治“一面墙”。凭借对高校网格管理的多维度支撑、校园纠纷隐患的闭环式管理、校地联动响应的全方位保障以及侵校风险隐患的智能化预警,有效破解了高校与属地网络不联动、系统不连通、数据不融合、共享难实现等问题,推动形成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问题联治、安全稳定联创的校地联动工作格局,创新打造了新时代校地联动“枫桥经验”。
北京市石景山区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平安石景山体系机制,打造“石景山区云上综治数智平台”。该平台是全国首个集成“在线律师+AI调解”功能的智能治理系统,创新形成“基层调解员现场调解+专业律师线上指导+智能系统辅助”的协同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全量归集、解纷资源全域统筹、异常事件及时感知,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基层吸附能力、就地化解能力、预警预判能力,有效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高地。
“石景山区云上综治数智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矛盾纠纷全量归集、智能分析、有效化解、分级预警与闭环管理,目前已在区综治中心、区法院、区政务服务大厅以及9个街道、155个社区等场所部署智慧终端设备。
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平台通过内嵌“万法”AI大模型,提供调解策略生成、相似案例比对、法律法规调用等功能,同时集成7×24小时平均6秒响应的在线律师视频服务,通过“AI+律师”丰富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手段,并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助力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安防控。
作为小兴安岭腹地的资源转型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直面人口外流、产业升级与治理效能不足的挑战。伊春市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破局,将综治中心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建成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标准化综治中心,配齐配强专职、专业、兼职网格员队伍。
伊春推动多元共治,组织职能部门力量下沉网格,建立“网格化+消防”“网格化+解纷”等联动机制,通过“伊网通”微信小程序动员群众参与,提升治理合力。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治理层级,横向联通市、县、乡三级职能部门,高效处理群众诉求超17万件,办结率达97.5%,处置时效提升60%,并依托动态数据库,实现治理态势清晰可控。
基于实践,伊春形成了林都特色的“红松531”社会治理模式:以“五治融合”汇聚力量,涵盖党委领治、政府主治、部门齐治、社会协治、群众自治;以“三端协同”打造平台,包括统筹协调端、基层工作端、群众服务端;以一个覆盖核心要素的综治基础数据库为底座。该模式坚守党建扎根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数智赋能轻量化方案的核心,将社区网格“小安”汇聚成城市“大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示范城市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创新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信息化平台,构建起“1+4+N”立体化诉求服务矩阵,实现民意诉求“一门进、一网办、一站结”。
该平台重点聚焦信息全渠道归集、事件全流程闭环、业务全领域融合,并在全市综治中心统一建设1个群众诉求云平台;推动县、镇、村、网格4级综治信息平台实战应用落地见效;在县级综治中心,推动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N”个职能部门常态化入驻或轮驻集中办公。
依托“云平台”和线下窗口,建立“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流转、部门协同办理、结果统一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汇聚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信息深度挖掘研判,通过数据模型构建智能分拨规则,实现事件自动精准推送。同时,以智能化工单管理为核心,重塑“一网通办”线上线下协同处置流程,构建矛盾纠纷处置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测闭环,借助流程引擎实时监控事件状态,推行“一事一码”“一案一码”,群众扫码可查进展,经办扫码能跟进度,保障过程透明、数据精准。
平台运行以来,已摸排矛盾纠纷4.6万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率达98.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超99%,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落实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开发“海晏在线——宁波市综治平台”。该平台依托自研的大数据底座和算法模型,通过信息化统一平台、大数据动态监测及全流程协同机制,实现风险隐患早预警、早处置,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向智能化跃升。
平台核心涵盖“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治安防控”两大场景。其中,“矛盾纠纷调处”场景通过建立矛盾纠纷“数据池”、绘制“路线图”、打造“预警器”,推动实现群众诉求在线登记受理、先行调解、分类流转、案结事了等“一站式”全程处理。“社会治安防控”场景构建“精准惩、重点防、动态管、智慧控、长效建”为一体的防控体系,推动对重点案事件、部位、人员的防范管控与协同处置。此外,平台探索运用大模型、大数据技术,将人工智能与基层治理结合,原创开发“矛调素问”“综治超搜”等工具,为重大风险动态研判、预测预警、应急处置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撑。
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10个区(县、市)、2个开发区,157个乡镇(街道)。今年以来,平台流转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7.9万件、化解率99.6%,治安隐患事件4.1万件、处置率99.7%,96.7%的矛盾风险化解在街镇及以下。
为破解婚姻家庭等隐性矛盾纠纷排查难题,湖北省宜昌市委政法委以信息化为核心手段,依托现有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化治理优势,创新构建家庭风险摸排系统,将风险防范重心下移到家庭单元。
在严格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的摸排方式科学评估每个家庭的风险等级,打造风险“摸排—评估—化解”的全周期全链条防控模式,探索出具有宜昌特色的化解家庭矛盾纠纷、推动平安建设的新思路。
该系统依托现有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城市大脑等多个数据来源渠道,整合汇聚人口基础数据、风险标签及动态排查信息,形成“一户一档”家庭风险档案,并通过数据接口对接公安、民政等部门业务系统,动态标记风险标签,结合网格员及村、社区日常线下摸排数据,实现风险因子的动态、全量归集。同时,基于AI算法风险感知模型,自动对家庭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评分,推送至网格员及相关部门进行回访关注、跟踪化解,针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防止风险传导升级,从源头筑牢社会平安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