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3日8时至29日11时,147小时的持续降水倾泻了北京常年近四成的雨量,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北部山区受灾尤为严重。北京市广电局以应急广播为哨、以全媒宣传为桥、以安全播出为基,架起守护群众的“生命线”,为全市防汛救灾注入广电力量。
7月23日16时,北京市广电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广播三级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双值守”制度。局领导靠前指挥,紧急召开专题会议,提前进入备战状态,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作用,及时播发汛情信息,落实各项汛情应对措施。 7月26日23时密云、怀柔、延庆相继升级暴雨红色预警。全局迅速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责任处室值班和技术人员值守制度,专业队伍每小时巡检应急广播指挥大厅、设备机房、电力供应系统等重点部位,实时监测信息播发状态,确保“关键时刻不掉线、重要信息不延误”。
7月28日,局主要领导召开全市广电行业防汛工作调度会,第一时间传达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并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全市广电系统一盘棋”的大局观,坚决打赢这场广电防汛应急攻坚战。并提出五点要求:要杜绝侥幸心理,时刻绷紧行业安全这根弦;要强化值班值守,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处置能力;要发挥广电视听行业优势,全力做好防汛工作宣传引导;要突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关键作用;要加强协同配合,确保各类信息传递快速顺畅。
各安播单位同步进入“临战模式”:密云、平谷的应急广播大喇叭提前调试到位,北京市广电局指导歌华有线及分公司全面排查设备、备足人力物力,全市广电系统严阵以待,为防汛救灾筑牢第一道指挥防线。截至目前,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平稳有序,应急广播系统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应急广播是防汛救灾的“千里眼”“顺风耳”,更是群众安危的“预警哨”。为让这道防线更坚固,北京市广电局提前谋划、系统部署,制定了《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指南》《北京市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5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推动各区应急广播平台与应急、气象、水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定期协商机制,确保区、乡镇、村三级播发平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
视听北京传播矩阵多维联动加强防汛防疫宣传,大小屏联动,做好防灾避灾宣传教育。全矩阵持续普及防汛知识和避险技能,特别是针对暑期学生安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北京市广电局新媒体矩阵“首都广电”作为全市政务新媒体发布厅成员,及时按照全市宣传部署要求发布权威信息,并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发布了多条应急科普、暴雨中有大爱、各界驰援密云等地的接地气、暖人心的短视频作品,总阅读超500万,单条最高200万+;“北京时间”新媒体平台、《红绿灯》《首都晚间报道》等多频道多栏目连续发布地质气象预警动态通过“实时雨量地图”等可视化呈现降水分布;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动社区将视听平台发布的指引转化为宣传海报,让抽象的防疫知识变成具体的行动指南,让市民在防汛、防灾、防疫各环节都能获得清晰指引,形成上下贯通、高效运转的宣传工作格局。
北京市广电局强化安全播出监测值守,2025年7月23日至28日,共监测市、区两级监测广播电视176套(广播:18套,180路,记25920频时;电视:158套,1880路,记270720频时)节目。IPTV平台监测电视节目145套(1102路,记158688频时)节目。5个高山转播站监测广播电视25套(广播:6套,10路,记1440频时;电视:19套,95路,记13680频时),实现“零停播”,保障了信息畅通无阻。
为丰富相关区人员疏转移散后精神文化需求,北京市广电局要求歌华有线提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各区统一要求,提供有线电视服务。
为安置点架设有线日,北京市广电局指导歌华有线个堤内村转移安置点,配合属地优化安置条件,组织30多人的专业团队,连夜架设光缆1700多米,截止到中午12点,完成其中6个安置点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输送任务,安置群众可以实时看到总台和北京台节目,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开展防汛救灾相关资讯。 虽然暴雨黄色预警已解除,但风险仍未远去。北京市广电局将继续坚守岗位,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作用,以更精准的信息传递、更有力的宣传引导,与全市人民一道,筑牢战胜风险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