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

  行业动态     |      2025-08-04 05:09

  近日,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浙江能源”)标准化储能装置首次极限燃烧测试在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基地完成。

  试验证明,国网浙江能源所测试型号的储能柜在全向间距内,即使无主动消防系统干预,仍能实现“单柜控火、全向隔离”的安全目标,且周边热辐射数值均低于木材引燃阈值,意味着可有效隔断火灾向相邻设备蔓延。

  所谓烧舱试验,即指通过加热电芯使电池热失控后起火,以此来验证电池燃烧特性、舱体防火防爆和火灾蔓延特性,在燃烧中考验电池舱的综合安全性能。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注意到,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11家储能厂商进行了烧舱试验,其中不乏华为、比亚迪、阳光电源(SZ:300274)等行业巨头。

  那么,储能厂商为何要密集的做烧舱试验?烧舱试验能否有效解决储能系统的安全问题?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1)

  今年7月,宣布进行烧舱试验或公布试验成果的储能公司除了国网浙江能源,还包括“储能黑马”思格新能源。6月份更加密集,远景储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HK:0666)、科陆电子(SZ:002121)、阿特斯(SZ:688472)等公司相继公布了自家储能产品燃烧测试的成果。

  如果加上更早已经完成烧舱试验的华为、比亚迪储能、阳光电源(SZ:300274)、天合储能等几家企业,截至目前,至少有11家公司进行了烧舱试验。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2)

  大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如国网浙江能源测试严格按照浙江省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的典型实地布局,将两台220千瓦时的储能柜以15厘米超紧凑间距并排放置,并在“零干预”状态下进行全过程监测。测试过程中,储能设备充电至满电状态,且物理屏蔽消防系统,充分模拟了运维场景中柜门未完全关闭的极端安全隐患。

  海辰储能采用了全球首次开门燃烧;远景储能测试的储能柜采用四柜肩并肩、5cm超小间距极限布置,并全程关闭消防系统实现“0干预”;思格新能源严格按照真实工商业场景下的最小标准安装距离进行布置,前后两簇设备间距20cm,左右间距30cm。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3)

  储能行业最早进行烧舱试验的华为、阳光电源等公司,所选用的测试储能舱均适配大储场景,随后跟进的远景储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也是如此。但是国网浙江能源和思格新能源所选用的测试储能舱则适配工商储场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136号文”叫停强制配储后,工商储成为重要的增量市场,工商储安全得到更多重视。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1)

  为什么近期以来,烧舱试验如此密集呢?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今年6月16日,韩国浦项市一座储能电站突发严重火灾,短短数小时内,大量电池模块被烧毁,建筑主体损毁殆尽。去年5月,美国加州一座储能设施发生火灾,持续燃烧了五天,周边部分居民被迫撤离,该储能电站曾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

  频发的事故暴露出储能系统在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使得业界对储能安全的关注度急剧上升,以燃烧测试来实证自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诸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5)

  其次,国内政策对储能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从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发布的“史上最严”的储能安全新政,到5月7日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都彰显了国家对储能安全的高度重视。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储能公司开展烧舱试验也是顺应政策导向,满足政策要求的必要举措。

  再次,近期以来,储能招标对安全的要求有所提升。如今年1月,中国电建(SH:601669)的年度储能系统框采项目,明确要求投标企业要保证三年内没有火灾事故发生。

  尽管目前并未有招标方强制要求储能企业进行大规模烧舱测试,但在招标过程中,是否通过烧舱测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加分项。

  加速全球化、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众多中国储能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然而,海外市场对储能产品的安全标准极为严格。以北美认证体系为例,2024年以来,NFPA855、CSAC-800、UL9540A等章程、认证测试标准多次更新,火烧测试逐渐从“可选”变为“强制”标准。

  如在2024年,美国纽约州明确,超过600千瓦时的储能项目必须通过UL9540A等标准的大规模燃烧测试,确保单个电池起火不会扩散,并提交安全报告。加州新规也明确要求,储能系统必须通过极端火灾测试(LSFT)。

  这意味着,中国储能企业如果不进行烧舱试验,将来恐怕难以进入一些重要的海外市场,拓展国际业务。

此起彼伏的烧舱试验背后是储能企业的集体安全焦虑……(图1)

  纵观国内储能厂商给出的烧舱试验,每场试验的结论都是成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这些企业储能产品的安全度确实很高,给下游客户吃下了“定心丸”,另外一方面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试验毕竟是试验,会有人为的设定和干预,与现实场景中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不能等同而论。引发储能电站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现场环境复杂多变,烧舱试验无法涵盖全部的突发情况。

  另外,所有的烧舱试验都可以看做是储能电站发生火灾的“事后处置”演练,与根本上解决起火问题是两回事,烧舱试验成功不代表绝对不会有火灾发生。

  当前,储能行业预防系统发生火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安全策略,一种是被动安全策略。采用具有本征安全的储能电芯,属于被动安全策略的一种。采用早期预警、精准灭火的方式,则属于主动安全策略。

  为了寻找本征安全的储能电芯,储能企业颇费苦心,研发了各种各样的电池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之外更有钠电池、矾液流电池等等。不过,虽然实验数据显示这些电池在安全系数上提升明显,但仍不能保证100%不发生火灾,且受着环境条件限制。

  当前,最被行业寄予厚望的当属固态电池。从原理上,没有了电解液的流动就不会产生漏液现象,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应该很高。但是,几乎无解的枝晶问题仍会导致固态电池发生短路等问题,也不能保证100%不燃烧。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注意到,不久前美国电力研究院发布白皮书,对2011年以来记录的80多起储能电站故障事件进行分析。白皮书显示,储能系统发生火灾的原因,只有11%来自储能电芯,46%来自控制系统,43%来自系统平衡BOS。这里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BMS、EMS等,BOS则包括消防抑制系统、暖通空调或液体冷却系统等。

  市场情报公司Clean Energy Associates(CEA)通过总结2024年最常见的电池储能系统制造缺陷情况,编写了电池储能系统质量风险报告。报告称,在检查过的电池储能系统单元中,有28%存在火灾抑制系统的缺陷,15%存在热管理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在预警方面至关重要的BMS,目前在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对大型储能系统,特别是在高电流、大容量电池场景下,BMS算法的复杂性和计算量显著增加,可能存在测量精度不足的问题,影响对电池状态的准确判断。

  由此可见,无论是主动安全策略、被动安全策略,还是烧舱试验,都还不能彻底解决人们对储能安全的焦虑。预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全仍将是业内最关注的焦点,储能行业仍需在材料、技术上加快创新,寻找到真正本质安全的最优方案。

  大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莫言:如果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态度差,对外人又很客气和善,不是不孝顺,而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温州接近5000亿,金华增长17.3%!浙江各地2025年上半年GDP出炉

  赵露思发长文控诉经纪公司:等到现在没有等来任何沟通,我不干了,晒出重度焦虑和抑郁测评报告

  “让乘龙卡车卷入舆情实属无心之举”!刚刚,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先后回应碰撞测试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奶粉、纸尿裤涨价?品牌店铺称促销力度不同致价格波动,专家:母婴行业价格体系混杂

  从“成分模拟”到“结构复刻”!这家外资深耕中国科研,中国母乳脂质研究有了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