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障,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调配物资,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高度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储备布局不合理、储备种类单一、储备规模不足、调配效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基层地区和灾害多发区域,应急物资储备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建设集储备、调度、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对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座区域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覆盖周边 5 个地级市,辐射面积约 3 万平方公里。项目将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物资的科学化储备、高效化调度和快速化配送。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储备各类应急物资 50 万件(套)的能力,包括抢险救援装备、医疗救护物资、生活保障物资、通信保障物资等,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2 小时内完成首批应急物资调配,4 小时内送达灾区一线,有效提升区域应急响应能力和物资保障水平。
全球应急物资储备市场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增多而持续发展。2024 年全球应急物资储备相关市场规模达到 850 亿美元,包括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至 1200 亿美元,2025-2030 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6.2%。在我国,2024 年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相关市场规模约为 1200 亿元,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6.8%,其中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和运营服务市场占比将逐步提升。
:是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需求方,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并建设专业的储备设施,2024 年该领域需求占比达 70%,且对储备中心的智能化水平和调度效率要求较高。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医疗救护物资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专门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区域,2024 年需求占比约 15%。
:部分大型企业、物流公司和社会组织为应对生产安全事故、参与应急救援等,也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2024 年需求占比约 15%,对储备场地和管理服务有一定需求。
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和运营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机构、专业的物流仓储企业和部分大型央企。政府机构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统筹规划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调配;专业物流仓储企业凭借其在仓储管理、物流配送方面的优势,参与部分储备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服务;央企则在特定领域(如能源、交通)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具备智能化管理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丰富运营经验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 150 亩,总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 80 亩,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调度指挥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可储备应急物资 30 万件(套);二期工程占地面积 70 亩,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扩建储备仓库和配套设施,新增储备能力 20 万件(套),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调度、配送体系。
:分为抢险救援物资区、医疗救护物资区、生活保障物资区、通信保障物资区等,根据物资特性设置不同的储存环境,如低温储存区、防潮区、防爆区等,配备货架、托盘、叉车等仓储设备。
:建设智能化调度平台,配备大屏幕显示系统、应急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实现对储备物资的实时监控、调度指挥和信息共享。
:对入库和出库的应急物资进行质量检验和性能检测,确保物资符合应急使用要求,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仪器。
:建设运输车辆停放区、装卸作业区,配备专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和 GPS 定位系统,确保应急物资快速配送。
:包括办公用房、培训中心、应急演练场地等,用于日常管理、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
一期工程建设储备仓库 2.5 万平方米、调度指挥中心 2000 平方米、检验检测中心 1000 平方米、配送服务区 1500 平方米、辅助功能区 500 平方米;二期工程扩建储备仓库 1.8 万平方米、新增配送服务区 1000 平方米、完善辅助功能区 1000 平方米。同时,建设道路、停车场、绿化、给排水、供电、消防等配套设施,道路及停车场占地面积 20 亩,绿化占地面积 30 亩。
本项目采用的智能化仓储管理技术、应急调度系统和物流配送技术均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在国内外大型物流仓储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中已广泛应用。项目技术团队由具有应急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领域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熟悉应急物资储备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建设和运营。同时,项目将与应急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优化技术方案,具备较强的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总投资 3.5 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 2 亿元(土建工程 1.2 亿元,设备购置及安装 0.8 亿元),二期工程投资 1.5 亿元。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 1.5 亿元,企业自筹 1 亿元,银行贷款 1 亿元(年利率按 4.5% 计算)。
:项目运营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物资代储管理、租赁服务等方式获得收入,预计年均运营收入 0.5 亿元,年均运营成本 0.2 亿元(含人员工资、设备维护、能耗等),年均利润总额 0.3 亿元,年均净利润 0.225 亿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 0.02 亿元,年均上缴增值税 0.03 亿元。
:投资利润率为 8.6%,投资利税率为 10%,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7.2%,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12 年。虽然投资回收期较长,但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本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施工期间采取降尘、降噪、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运营期间,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设备运行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储备中心将采用节能设备和绿色建筑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环境可行性。
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符合国家《“十四五” 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 年)》等政策导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这类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在土地供应、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公共安全,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政策可行性较高。